【简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登采石矶》阅读理解及答案(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在此,感谢网友“oybox”投稿本文!篇1:《登采石矶》阅读理解及答案《登采石矶》阅读理解及答案...
【简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登采石矶》阅读理解及答案(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在此,感谢网友“toybox”投稿本文!
《登采石矶》阅读理解及答案
登采石矶① [清]张之洞
艰难温峤②东征地,慷慨虞公③北拒时。
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
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④。
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注】①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由南京回到武汉任湖广总督,这首诗是他归舟经采石矶时所作。②温峤:东晋名将,曾率领水军平定张峻起义。③虞公:南宋大臣虞允文曾率军和完颜亮大战。④夜泊诗:东晋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听到袁宏在邻舟吟诗,对他大加赞赏。
1。这首诗不似一般的登临之作,诗人不再是登临览胜,逸兴横飞,而是抒发了自己无限的感慨,你能说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感慨吗?(6分)
2。这首诗的结尾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在危难中担当重任,忧虑时局;②对英雄已逝,后继无人的忧虑;③自负有救国匡时之略,恨知己难逢。
2。以景语收束全诗,前面一路走来的感慨,议论至此乃变,着以景语,景中含情,使全诗有摇曳不尽之致。诗人凭栏送目,但觉烟柳溟濛。与沉沉的暮霭、迟迟的夕阳混成一片,心情如暮色一样迷茫难消。结尾十四个字中,聚集了霜鬓、寒风、烟柳、夕阳等事物,着力烘托出凄清冷峻的情景,透露出诗人怅惘无奈的心情。
【解析】
1。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作者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采石矶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核心景区,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南接著名米乡芜湖,北连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
赏析:
题目是登采石矶,按理说本诗应写采石矶风光,写登采时矶的所思所闻,但本诗有点特殊,后者有,前者基本没有。这与时间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首联用典。温峤是东晋名将,曾镇压王敦、苏峻叛乱,立下赫赫战功。他东征是为何事,敝人不知。但这里提到他,自然是他东征时曾到过采石矶。虞允文是南宋大臣,他曾与金兵作战,诗中提及他,同样是因为他曾到过这里。作者来到采石矶,睹物思人。就想到曾经在采石矶建功立业的古代英雄人物。句中的艰难暗示温峤是在局势艰难的情况下东征的,慷慨强调虞允文在面临国事时,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作者提到他们,自然对他们的锐身于国事充满了敬佩,对他们的功绩充满了羡慕。自要以之为榜样,希望自己确能担当重任,扭转时局。
颔联衣带一江指的是像衣带那样的一条江。以衣带喻江,突出了江的狭窄,不足以成为阻碍。就连这么狭窄的江都干涸了,可见这江已经彻底丧失了天然屏障的功能,不成为阻碍了。它突出了形势的险恶。祠堂诸将,祠堂中被祭祀的将领,指温峤、虞允文这样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竟何之,最终到哪里去了呢?意思是杳无踪影。这句诗的意思是,英雄已逝,后继无人。作者用这两句突出国运艰难,强调了国无良将,表现了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众宾同洒神州泪是说,大家一起为国家多难而哭泣。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尊酒重哦夜泊诗则是说,我一边喝酒,一边像袁宏那样吟哦夜泊诗。言外之意是,希望有像谢尚那样的人来对我大加赞赏,进而了解我,重用我。这两句抒发了爱国之情,但同时也抒发了虽然自许才高于世,却并无知音见赏的落寞情怀。
尾联霜鬓一词表明作者年纪老迈。当风是就迎风而立,被风吹拂。忘却冷,是说把寒冷都忘掉了。这一句表明作者深深陷入对国事的怀想之中,对于周围环境的状况毫无知觉。它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程度之深。末句从抒情一下子转入写景:危栏烟柳夕阳迟,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用寒风、危栏、烟柳、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景图,透露出作者惆怅伤感的心情。
篇2: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阅读答案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④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时爱戴紫色香囊。
8.“剪烛看吴钩”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阙简要分析。(5分)
9.用典是古诗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阙是怎样借典抒情的。(6分)
试题答案:
8.①此句表达了作者不愿再在后方(楚地)赋闲,愿意亲自参与军事,恢复国土,报效国家的热望。(2分) ②此句意思是,诗人在晚上反复剪去灯花查看自己锋利的弯刀。(1分)③前方传来喜讯,宋军大败湖人,无奈“风约楚云留”,风和云却把作者阻留在了此地。(1分)放眼山河,平生怀着豪迈的抗金志气无法施展,他手握钢刀,想象采石矶掀起惊涛骇浪,壮阔的战斗场面让诗人情不自已。(1分)
(思想感情2分,对“剪烛看吴钩”的`理解正确1分;结合上下文其他句子理解分析2分,共5分)
9.①先是借周瑜和谢玄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2分)②接下来,借周瑜的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谢玄肥水桥边荒芜不堪来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令诗人忧伤。(2分)③最后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抒发了诗人豪情满怀志在恢复河山的决心。(宗悫和祖逖说出一人即可)。(2分)
(共三处用典,每处2分。第一、第三处,典故和思想感情各占1分;第二处,典故承前,不作要求,两个思想要点各占1分,共6分。)
篇3:情采阅读理解答案情采阅读理解答案
情采(节选)
刘勰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①,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②,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③,而泛咏皋壤④。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⑤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⑥,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⑦,恶文太章⑧;贲象穷白⑨,贵乎反本。
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注]①诸子之徒:承上辞人而言,指汉以后的辞赋家。②鬻声钓世:指沽名钓誉。③轩冕:轩,有帷幕的车。冕,礼帽。借指官位爵禄。④皋壤:水边的原野,此指隐居之所。⑤真宰:真实的心地。宰,指心是身的主宰。⑥翠纶:用翡翠鸟毛羽装饰钓丝。桂饵:用肉桂作鱼饵。⑦衣锦褧(jiǒng)衣:指在锦服外加上麻布罩衫。⑧恶文太章:嫌恶花色过于鲜明。章,同彰。⑨贲象穷白:《易经》中贲的卦象最后一爻是白。
20.分析画线句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为什么说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文造情的作品有何毛病?(用文中的词语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篇是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风气而发的,作者认为有纯正充沛的思想感情,又善于运用健美的文采;情采交融,这才能说服读者,打动人心。
B.第②段从文情关系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文而造情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情而造文的不良倾向。
C.作者指出采滥辞诡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应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而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
D.作者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因而应该文质并重。他也强调文必有采,但必须以述志为本,不能以文害质。
24.刘勰认为好的文章应是内容与形式兼顾,请联系高一教材中的任一篇目加以阐释。(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分)这句是全文的主旨句。作者用织布时经纬线的交错(1分)来比喻(1分)文章应该是情理(内容)与文辞(形式)的结合,形象生动而又句式齐整(1分)。
21.(2分)《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1分),于是吟唱出来,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1分)。
22.(2分)淫丽、烦滥
23.(2分)B
24.(3分)篇名1分,内容分析1分,形式分析1分。
示例:古诗词如柳永的《八声甘州》(1分),作者通过秋暮雨景、雨后暮景、凋零秋景等三幅画面的描摹,写出秋天凄凉萧飒之景,由景生情,抒发了思乡和怀人情怀(内容1分)。全词分别用对不忍两词领起上、下片,结构严谨而又动荡开合(1分)。是文质兼美的好作品。
小说如《项链》(1分),以项链为线索(1分),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得知项链是假的等跌宕起伏的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因虚荣而导致的悲剧命运(1分)。是文质兼美的好作品。
散文如《合欢树》(1分),前半部分通过我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的命运变化,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后半部分以合欢树的栽种、成长来追忆母亲,表现母爱对我的影响,从而使合欢树成为母爱的象征。全文以合欢树为题,将前后部分严丝合缝地交融在一起(2分)。是文质兼美的好作品。
参考译文:
思想感情是文采的经线,言辞是思想内容的纬线。只有经线正了,用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思想内容确立了,语言才能通达流畅。这是作文章的根本法则。
从前《诗经》的作者写作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辞赋家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凭什么知道他们是这样的呢?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来,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就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所以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可是后来的作者却采用浮泛的语言,忽视真情实感,抛弃了古代《诗经》的传统,效法近世辞赋的弊病,因此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日渐稀少,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篇章却越来越多。所以有人热衷于高官厚禄,却空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心里老是牵挂着繁忙庸俗的政务,却空洞地描述尘世之外的情趣。真情实感没有一点,写的跟想的恰好相反。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细腻的感情。象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赖感情结出果实,何况文章,以抒情述志为本。写的作品与自己的心志完全相反,这样的作品难道值得效法!
因此连缀文辞运用文采,为的是要表达思想;要是文彩浮滥、言辞虚伪,那么思想内容会被遮蔽得愈加模糊。要知道用翡翠羽毛来做钓丝,用肉桂来作钓饵,反而是钓不到鱼的原因。(庄子所说的)言语的真义被文采所掩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现象吧。所以有人穿着锦衣,外面还要再罩上一件单衣,是因为讨厌文彩过于显露;贲卦的最后一爻是白,这就说明事物贵在回复到朴质的本性。
篇4:登庐山阅读理解答案登庐山
庐山耸立在江西省南部,东临鄱阳湖,北临长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和妈妈去庐山,观赏那美丽迷人的景色。‖
我和妈妈乘公共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山顶行驶。汽车转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崖,山下面云雾缭绕,坐在汽车里往外看,仿佛自己是《西游记》里的神仙一样,腾云驾雾在空中飞行。远处那时隐时现的山峰,像大海中的岛屿,矗立在浪涛之中。‖
到了山顶,庐山的大部分山景依稀可见,近处的风景特别优美。站在高处眺望,有的地方瀑布飞泻,有的地方险峻惊人,有的地方亭台耸立。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从山顶往下望,山下白云时聚时散,形态万千。一会儿好像是无数的仙女在挥袖起舞,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怪模怪样的野兽,摇头摆尾,一会儿又变成了海浪,从下面卷上来,动人心魄。不同地点的云雾姿态各异,真使我流连忘返。‖
1.结合短文内容解释成语。
流连忘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已分好的三段概括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画“——”的句子,使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画“~~~~~”句子,使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本文抒发了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登庐山阅读理解答案庐山耸立在江西省北部,东临潘阳湖,北临长江,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和妈妈乘坐着公共汽车去观赏那美丽动人的景色。
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山顶行驶,转过一个又一个山崖。山下面云雾缭绕,坐在汽车里往外面看,仿佛自己正像《西游记》里的神仙一样,腾云驾雾在空中飞行。远处高高的山峰时隐时现,好像是大海中岛屿,矗立在云浪之中。
到了山顶,庐山的大部分山景依稀可见,近处的风景特别优美。站在高处眺望,有的地方险峻惊人,有的地方瀑布飞泻,有的地方亭台耸立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从山顶往下望,山下白云时聚时散、变化万端。一会儿好像是无数的仙女在这里跳舞;一会儿又变成一只野兽,好像正直盯着自己;一会儿又变成了海浪,从下面卷上来,真动人心魄。不同地点的云雾姿态各异,使你仿佛处在一个绝世的仙境里。
阅读练习
1 作者写庐山时,主要写了在哪里看到的景色?
2 把最动人心魄的景色抄下来。
3 山下的白云是怎样变化的?它们还会有什么变化,你能写出两个吗?
4 摘抄短文中的成语。
答案:
1 山路上的景色、山顶的景色、山下的白云。
2 略
3 时聚时散,变化万端;一会儿 一会儿(合理即可)。
4 略
篇6:登庐山阅读理解答案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庐山 -- 到了山顶.庐山的大部分景色依稀可见.近处的风景特别优美.站在高处眺望.有的.地方险峻惊人.有的地方瀑布飞泻.有的地方亭台耸立--这一切.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从山顶往下望.山下白云时聚时散.变化万端.一会儿好像是无数的仙女在这里跳舞,一会儿又变成一群猛兽在相互撕打.一会儿又变成海浪.从下面卷上来.真动人心魄.不同地点的云雾形态各异.使你?
到了山顶,庐山的大部分景色依稀可见,近处的风景特别优美。站在高处眺望,有的地方险峻惊人,有的地方瀑布飞泻,有的地方亭台耸立……这一切,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从山顶往下望,山下白云时聚时散,变化万端。一会儿好像是无数的仙女在这里跳舞;一会儿又变成一群猛兽在相互撕打,一会儿又变成海浪,从下面卷上来,真动人心魄。不同地点的云雾形态各异,使你仿佛处在一个绝世的仙境里。
一、短文第一自然段加黑的句子是
A、比喻句 B、排比句
二、短文中描写作者想象的句子是
A、第一自然段第2句 B、第二自然段第2句
三、作者站在高处眺望的景色是
A、有的地方险峻惊人,有的地方瀑布飞泻,有的地方亭台耸立……
B、白云时聚时散,变化万端。
篇7:登岳阳楼阅读理解的答案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解释下列词语(4分)
坼 乾坤
戎马 轩
1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2分)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8.分裂 天地 代指战争 窗户
19.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舟为家,艰难度日。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
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1)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2)联系诗的`后四句,体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由整理,仅供参考:
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2)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篇8:《涉江采芙蓉》阅读理解及答案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3、试写出本诗的主旨。(不超过50字)
4、这是一首五言格律诗吗?为什么?请说说理由。
5、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看法。
篇9:《读书如采金》阅读理解及答案须知,获得知识就如同获得金子这种珍贵的物质一样,也是需要不懈地努力。
有这样一种看法,无论是你还是我,都是无从解释的,即大地为什么不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把所有蕴藏在地底下的黄金都统统集中到一个山头上去呢?这样,王公贵族、平民布衣,不都可以知道黄金的所在,并能无所顾忌地进行开采了吗?或者凭借一种热望,或者依仗一次良机,或者花费无数时光,谁都可以吹尽狂沙始到金,还可用所得的黄金滥造金币。但大自然偏偏要独行独素,【她总是把这种珍贵的金属小心翼翼地分藏在地底下的细管狭隙之中】。使谁都无法知道。你可凭一时的热情猛挖一阵,但将两手空空。【而只有当你历尽艰辛开采不息的时候,兴许有可能挖到芝麻大的一点】。这与获取知识的情形多么相似。
当你捧着一本好书的时候,你应扪心自问:“我该不该像澳大利亚矿工那样工作呢?我们尖镐利铲都随身带好了吗?我们准备工作都无懈可击了吗?……”请你永远保持这种英勇无畏的矿工精神吧!尽管这意味着艰难困苦,但功夫岂负苦心人?你梦寐以求的黄金就是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和他那渊博的知识。【他书中的词语就是含金的矿石,你只有将它们打碎并加以熔炼,才有可能化石为金】。你的尖镐利铲则代表着钻研,而你的熔炉就是你那善于思索的大脑。如果以为没有这些工具,没有这种精神,就可以叩开出类拔萃的作者那扇智慧大门的`话,那纯粹只是一种痴心妄想罢了。而只有当你不懈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开采和经久不息的冶炼时,你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光彩夺目的金珠。
【问题】
16.文中划横线处写大自然“把这种珍贵的金属小心翼翼地分藏在地底下的细管狭隙之中”,“只有当你历尽艰辛开采不息的时候,兴许有可能挖到芝麻大的一点”。这两句话是用来比喻获取知识的,它们的含义是:【 】。(3分)
17.文中划线处“他书中的词语就是含金的矿石,你只有将它们打碎并加以熔炼,才有可能化石为金”的意思是:【 】。(3分)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4分)
请根据这一中心论点简述一个名人的事迹作为事实论据:【 】。(3分)
【参考答案】
16.它的含义是:知识蕴含在书籍中,只有刻苦攻读,才会获得一点知识。(意思对即可给分)
17.意思是:对书中的语言要仔细思考(揣摩)、钻研,才能将他人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意思对即可给分)
18.中心论点:获得知识需要不懈的努力。事实论据:(略)
篇10:《涉江采芙蓉》阅读理解及答案1、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2、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人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流露出对爱人的思念,并抒发了欲归不得的哀伤或惆怅之情。
4、不是格律诗,虽然这首诗八句,并且双数末尾一个字都押韵,符合律诗的特点,但是律诗最大的特点是中间两联一定要讲求对偶,而这首诗的三、四、五、六句就较随意了。
篇11:涉江采芙蓉阅读理解答案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 诗歌选取了“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三个美好事物为意象,以乐景写乐情。
C.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E. 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15.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答案】
14. BE
15. 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以乐景写乐情”错,应该是以乐景衬托哀情。E项,"比和兴”错,只有“起兴”。故选BE。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题干要求分析“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解答该题应分析诗歌,然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情感,本诗主要内容是“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 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 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 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 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 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 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篇12:登泰山观日出阅读理解及答案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起头的路不算陡,我走得很快。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怕dān(担 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继续往前走。
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 biàn (辩 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 piāo (飘 漂) 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xuán(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zhǎng zhàng)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从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qì(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这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身旁。其中一位白胡须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伙子,累了吧?”我被大爷的精神所鼓舞,说了一声不累就站起来,跟在他们后面继续向上攀登。
1、在文中拼音后的括号中填写或圈出正确的字。3%
2、这段选文写作顺序上很有特点,是按照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两条主线来叙述登泰山的过程的。2%
3、用“ ”在第二自然段中画出一句比喻句;这句子把泰山比作高大的墙;“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这种感觉:高耸入云。4%
4、第四自然段画“ ”的句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用棉絮、绸带、浪花来比云雾,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雾可以用词语变幻莫测和姿态万千来形容(一个表示变化,一个表示形态多样)。
5、仿造第四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写一段话(不少于50个字)3%
略(用上排比、比喻修辞手法)
6、画“~~~~”的句子,把到南天门的路比作瀑布,这样比是为了说明泰山山峰的陡峭、险峻、巍峨。2%
7、从作者登泰山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东岳泰山有什么样的特点?除了东岳泰山,你还知道其他几岳分别是哪些山?3%
答:我感受到泰山的特点: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险峻。
其他几岳分别是: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 采石矶游记作文
★ 跟我游采石矶作文
★ 游览采石矶叙事作文
★ 采石矶一日游350字作文
★ 采春阅读答案
★ 好玩的采石矶小学生作文
★ 《泉》阅读理解及答案
★ 大巧若拙阅读理解答案
★ 摆渡阅读理解和答案
★ 钥匙阅读理解及答案